 中国园林网3月5日消息:“今日无霾”什么时候成了难得的“好消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傅莹被媒体问及雾霾。她回答说:“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可以说是同呼吸、共命运了。”
不只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都指向一个事实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让我们的环境承载力达到了极限。
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用最严格的制度体系来保护生态环境。这不仅意味着密集的立法、修法,还意味着生活方式、发展方式的变革。建立生态文明制度需要强有力的改革措施、问责机制,这一轮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密切相关的改革将是一场持久战。
霾锁中国,全国上下而求索
“决策者需要做的是,拿出更多的力度、速度和历史的耐心去解决雾霾问题,回应和满足老百姓的关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柴发合认为,政府应该给公众一个可以信任的中长期预期,这样可以确保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国家应该进一步提出分区的大气as污染总量控制减排种类和减排目标,建立适合我国大气污染物特征的各地区域和城市控制质量管理体系。”
“在区域污染治理问题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职责上怎么分工,各自承担什么责任,目前似乎并不是十分清晰。这一点也需要尽快明确。”柴发合对问责机制也提出建议。
治霾不仅是环境问题
《21世纪》:经历了2011年10月底、2013年的2月和今年2月的严重雾霾,人们感觉雾霾不但没有好转,似乎更加严重了。作为环境保护专家,你对治霾还有信心吗?
柴发合:有信心。这首先是因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解决重污染问题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治霾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甚至是一个严峻的政治问题。但目前,还有不少人对治霾的紧迫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
我们必须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待霾的形成,由于霾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其治理同样也将会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可以期待逐步改善,但很难立竿见影。
经过多年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规模已经非常惊人。这是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无可回避的排放背景,这样的一个背景是包括决策者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正视的。决策者需要做的是,拿出更多的勇气、智慧和历史的耐心去解决雾霾问题,回应和满足老百姓的关切。
《21世纪》:北京之前发布的治理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空气质量达标。换句话说,还要再忍受17年的“毒气”,这么漫长的时间似乎超出了公众的历史耐心。
柴发合:每一个人都希望空气质量立刻改善,但能否改善、何时改善有时候确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参考国外的经验可以看出,在特别的发展阶段,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的环境和健康代价,这也是常见的历史现象。这并不是说,政府、社会和公民就可以不作为,静等天蓝,而是说治霾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成本的约束。
我们需要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找出一条平衡环境效益与经济社会承受力的解决方案。比如解决煤烟型污染,在没有足够的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的情况下,不让老百姓烧煤,烧什么呢?所以,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平衡。治霾需要制定更清晰的战略,需要有更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