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5月22日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广大代表委员一致表示,生态环境保护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绿水青山不是金山银山的拦路虎、绊脚石,而是敲门砖、安全阀。”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委员说,重庆主城“四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诞生了许多新的“网红打卡地”,直接推动了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疫情不可避免地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我们必须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实现绿色发展。”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冠肺炎疫情加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和困难,我们更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决不能因一时的困难而动摇绿色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委员认为,国内外经验教训表明,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他认为,要真正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和生物经济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的经济和社会。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长张家文代表建议,要一以贯之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具体来说,要将生态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实施植树、复草、引水、治沙等综合性工程;要加速林业生态建设,强化草原生态监管,突出水域保护治理;在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方面要进一步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制定垃圾规划和方案,建立保洁制度。 以生态优先倒逼高质量发展 “绿色是福建三明最亮的发展底色,三明市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助力绿色发展。”福建省三明市市长余红胜代表介绍,近年来,三明市构建绿色金融统计监测、效果评价、正向激励等政策导向体系,全面探索并创新推出绿色贷款、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同时试点绿色银行运行机制。2019年全市绿色信贷余额达138亿元,有效助力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前,农民养羊靠天吃饭,现在,我们靠技术和产业。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基础,我们建起了生态牧场,聘请营养学专家给羊开‘菜单’、做‘补饲计划’,探索畜牧业转型升级。”山西省右玉县威远镇张千户岭村村委会主任张宏祥代表说,未来将探索形成集科学种草、智能养羊、绿色加工、农牧观光等为一体的发展模式,让“土羊倌”变成职业牧羊人。 “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君乐宝乳业集团总裁魏立华代表说,君乐宝乳业集团通过打造现代绿色奶业,形成了“种养加一体化”生态循环产业链,将乳品加工、现代种植养殖、旅游观光有机融合起来,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感受到自然,推动绿色生态循环发展。 “转型升级不是简单地摊大饼、滚雪球,需要讲究产业融合、提升科技含量。”正邦集团董事长林印孙代表建议,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在追求规模化同时,注重科技创新、实现科技驱动,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持续推出优质绿色产品,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 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尼牙孜·阿西木代表说,“美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大力传承弘扬“柯柯牙精神”,先后实施四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建立起了“天山塔河双廊道,五源一干两绿洲”的生态保护框架体系。 “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国政协常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认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长远利益考虑,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宁夏发改委主任许宁代表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建议从生态修复、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如何统筹抓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青山更美、金山更大?四川省地矿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建明委员认为,必须发挥新科技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物联网、5G、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搭建山水林田湖草信息数据体系、生态保护修复效果的监测评价及运行过程中的决策分析体系,形成智能化的生态环境监测、问题分析、决策系统和一张图智慧管理平台,切实提升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管理决策水平。” 当前,一些地方面临基层生态保护力量不足的问题。“应建立生态护林员工作长效机制,充实基层生态保护力量。”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生态工程质量管理中心主任覃建宁代表说,“开展生态护林员选聘续聘工作,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还可以为脱贫攻坚助一把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民日报记者刘新吾、丁怡婷、方圆、张艺开、靳博、陈凌、刘峰、钟自炜、周亚军、郑延冰、齐志明、李亚楠、孟祥夫、常钦、李纵、吴月)
人民时评:让绿色释放更多红利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话题,备受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尽力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实现全面小康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部署。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直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如同一面广角镜,折射出追求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理念,照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大局观、整体观,见证对子孙后代负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担当。 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取得关键进展,“十三五”规划涉及环保的9项约束性指标,有7项已提前超额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示出巩固成果、夯基固本的施政方略。按照党和国家部署,加快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瞄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快治理、加紧攻坚,不仅可以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也将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打下坚实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过去5年,中西部22个省区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26万亿元,生态扶贫带动300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地区林草植被持续增加,森林覆盖率平均增长超过4个百分点。实现全面小康、全民健康,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是一个重要体现。要通过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等举措,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就一定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李达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