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公司新闻
 
    中国防治荒漠化:把千年沙漠变成“绿洲”  
作者:MA转发   点击率:1244   发布时间:2019/6/18

6月17日是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联合国确定今年纪念日活动的口号为“共植未来”。我国确定今年纪念日的宣传主题为“防治土地荒漠化,推动绿色发展”,旨在进一步推进《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在我国的执行,为联合国提出的“减贫、粮食保障、水安全以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坚实基础”继续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荒漠化是地球的“癌症”

土地荒漠化也叫土地“沙漠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土地荒漠化被称作“地球的癌症”。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沙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

具体来说,1968年至1974年的干旱期,造成非洲撒哈拉地区(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塞内加尔)夺走了20万人和数百万头牲口的生命。这场旱灾持续时间之长、破坏之大,令世界震惊。它产生的长期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极大关注。

为此,在1974年12月17日第29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开展防止沙漠化的国际合作”的第3337号特别决议提出“向荒漠化进行斗争”的口号。

1977年8月29日至9月9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首次联合国沙漠化问题会议,产生了一项全球共同行动的综合的和协调一致的方案;制定了防治荒漠化的7年期限(1978~1984年)和最后期限(2000年);计划内容是对各国在防止沙漠化斗争中采取共同行动的一整套建议。经1977年12月19日联合国大会审查后批准并付予实施。

然而,自那时以来,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国土面积。

1984年4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内罗毕召开特别会议,审议和评价“七年期限”计划的执行结果,发现并未取得预期成果。荒漠化问题不但没有缓和,反而变本加厉。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在撒哈拉干旱荒漠区的21个国家中,80年代干旱高峰期有3500多万人受到影响,1000多万人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荒漠化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动荡。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而是在人类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最为严重的灾难。

1992年6月,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170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之后,联合国通过了47/188号决议,成立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公约谈判从1993年5月开始,历经5次谈判,于1994年6月17日完成。”6.17”即为国际社会对防治荒漠化公约达成共识的日子。

1994年10月14日至15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简称《公约》)签字仪式上,我国政府代表签署了《公约》。

1994年12月19日,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通过了49/115号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1996年6月17日,在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公约》秘书处当时提供的数据显示,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约9亿人……

联合国网站在发布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活动主题时指出,联合国预测:“到2025年,将有18亿人绝对缺水,世界2/3的人口将处于用水紧张的状态。”“到2045年,荒漠化将导致近1.35亿人无家可归。”因此,联合国再次强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宣言:“我们决心通过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可持续管理自然资源,和及时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免受土地退化的影响,为这一代及后代的子孙造福。”

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探索

我国应对自然灾害有着4000年的悠久历史。大禹治水的故事,都江堰水利工程,大体上就可以说明我国历史上“人与自然”相抗争的过程。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再加上生态变化,导致了洪涝、干旱、荒漠化等问题的出现。历史经验证明,“土地”与“水”的此消彼长,往往会导致农业结构性的振荡,甚至与土地制度、政权变革关联一起。

新中国的治沙之路最早可以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针对石家庄以北的正定、新乐等7县黄沙漫天、风蚀沙埋的境况,林垦部决定在石家庄组建冀西沙荒造林局,并首次提出了“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变沙荒为良田和果园”的奋斗目标。随后,我国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东北西部沙地及陕北榆林等地,陆续营造了大范围的防风固沙林。

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八大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木塔格沙漠,由于气候原因,八大沙漠周边的土地沙漠化与荒漠化更加严峻,严重影响了北方气候,甚至造成“沙尘暴”。

1954年,我国第一个沙漠科学研究站在宁夏中卫建立,麦草方格治沙技术被首次提出,有效阻止了沙漠扩张,保证了包兰铁路安全运营,被世界赞誉为“中国魔方”。

1958年,在当时物资极为匮乏的条件下,国务院成立治沙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联合召开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6省(区)治沙规划会议,这是我国召开的首次全国性治沙工作会议,中国科学院治沙队由此正式成立。6个治沙综合试验站相继设立,我国西北沙区定点试验研究布局初步形成。

此后,我国选定了17个典型沙区,根据对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也证明了我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40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面积减少了28.6%。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甘肃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严峻的事实证明,土地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

国家林业局的研究显示,在我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

而土地的沙化给大风起沙制造了物质源泉。因此,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华北的北京、河北、山东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形成“黄泥雨”从天而降。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建国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虽然历史记载与现今气象观测在标准上差异较大,但证明沙尘暴现在比过去多得多,是没有问题的。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决定在我国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工程区横跨北方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

1990年至1994年,我国荒漠化第一次监测数据显示,每年荒漠化增加2460平方公里;而在2005年至2009年的第四次监测中发现,荒漠化开始减少,每年减少1717平方公里。

特别是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累计有38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制定并实施了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

向世界贡献“中国经验”

1994年10月14日至15日,我国正式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简称《公约》)。自此,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荒漠化防治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1996年起,我国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全国荒漠化监测体系,这个为我国荒漠化防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第五次监测是在2010至2014年期间,沙化土地以每年1980平方公里速度缩减,荒漠化土地是以每年2424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减。

2002年1月1日,我国《防沙治沙法》开始施行,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从此步人法治轨道,在我国防沙治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与此同时,我国还出台了《森林法》《草原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通过依法防治,依法打击破坏沙区各种犯罪行为,对加强沙区植被和资源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来自2015年的数据显示,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7.4万平方千米;其中;综合治理5.4万平方公里,生态修复2万平方千米,坡改梯400万亩,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300多条。新增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面积2.0万平方公里。

2016年,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一系列重大规划和制度方案出台,为此后一段时期的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2017年9月,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是我国政府承办的第一个联合国环境公约大会。习近平主席为大会发来贺信,汪洋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担任缔约方大会主席。大会通过了《公约》2018-2030年战略框架,发布了《鄂尔多斯宣言》和《全球防治荒漠化青年倡议》,启动了“一带一路”荒漠化防治合作机制。中国荒漠化防治成果得到世界广泛赞誉,中国防治荒漠化经验被誉为“全球典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荣获世界未来委员会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颁布的“未来政策奖”银奖。这一切,代表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获得全球认可。

在这个由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并向全球发布的《鄂尔多斯宣言》里,还写入了作为我国防沙治沙成功实践典型的“沙漠绿色经济”库布其模式。

库布其沙漠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总面积为2115.67万亩,其中流动沙丘799.3万亩,横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受影响人口约74万人。多年前,这片茫茫沙海被冠以“死亡之海”的称谓,寓意不适宜人类生存和作物生长。在各级政府、沙区群众和亿利资源集团等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库布其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不仅生态资源逐步增长,区域生态明显改善,沙区经济不断发展,而且成功创建了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的“沙漠绿色经济”模式。

2018年6月14日,在我国陕西省榆林召开的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上,联合国副秘书长、《公约》执秘莫妮卡·巴布向发来贺信说,近年来,在中国的支持下,一大批绿色基础设施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拔地而起,这凝聚了中国可持续土地管理的丰富经验。通过“南南合作”,中国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方面发挥了示范和表率作用,为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的实现作出了卓越贡献。目前,中国是防治荒漠化公约的主席国,希望中国在推动公约履约事业上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让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智慧、方案惠及全球。

2019年2月26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第二次主席团会议在贵阳召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我国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积极开拓生态建设事业,特别是防治荒漠化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并希望中国继续在全球推广防治荒漠化的经验和做法。并对过去我国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实践和成效表示赞赏,对中国为世界提供的防治经验表示感谢。

2019年2月,美国国家航天局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

    
·上一篇: 成都中国鲜花山谷全力推进“中国芙蓉之乡”建设
·下一篇: 乡村振兴,应做到“三个坚持”
 
   
友情链接:
http://www.yuanlin114.com/index.asp http://www.cnmmhh.com/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index/index.htm http://www.chinagreen.net.cn/ http://nnlyj.nanning.gov.cn/ http://www.landscape.cn/ http://www.cngreen.net/ http://www.lvhua.com/
版权所有:广西新视野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南宁市科园大道33号盛世龙腾A座1512号、1511号    桂ICP备10003212号
电 话:0771-3216033    5688915    传真:0771-5688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