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296个清新日,上海用“史上最严”执法捍卫生态环境
2018年全年,上海一共有296个“清新日”,较2017年足足增加了21天。
2019年6月,上海发布了上一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8年,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81.1%,意味着全年超过八成的日子空气质量优良。
这一年里,上海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4项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均创下历年最低纪录。其中,PM2.5年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也宣告上海提前完成“十三五”空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空气之外,上海水环境成绩同样令人欣喜。2018年,上海259个主要河流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76.7%,同比上升17.6个百分点,其中,劣V类断面的占比降至7个百分点。
生态方面,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2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6.8%以上。
“史上最严”环境执法
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是上海生态环境“底线”越把越严。
6月5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罗海林接听市民热线,当时有市民反映松江区申港路附近一家木材加工企业涉嫌违法生产,存在噪音扰民,厂区附近的粉尘污染严重。
证据固定后,环境执法人员随即进入厂房展开全面检查,发现了许多违法行为,勒令厂家停产接受调查。实际上,类似这样捍卫生态环境的“雷霆行动”已是平常事。
2018年,上海生态环境系统共查处案件3047件,处罚金额5.3亿元,同比上升11%,堪称“史上最严”一年,极大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在执法标准上,上海主动自我加压,通过提高各项环保标准,用最严的尺度倒逼污染者关停并转。近年来,上海修订了《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又出台了锅炉、畜禽养殖、污水综合等地方排放标准。
生态环境办成多件“大事”
与铁腕治污同步,这些年上海在生态环境领域办成了多件大事。
早在2016年,崇明全域便划为禁猎区,打造崇明鸟类重要的栖息地。2019年以来,崇明着力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已实现农户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垃圾分类全覆盖以及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2018年,“苏四期”范围内115家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干支流周边工业企业实施了截污纳管或调整关闭,逐步消除了工业污染源对河道水环境的影响。
同年,上海对照1.88万条劣V类河道清单,已完成整治1.04万条。全面完成燃煤电厂清洁化改造,完成锅炉低氮改造1129台、“散乱污”企业整治723家,挥发性有机物企业治理327家。
随着大气治理的深入,移动源对空气污染的贡献日益突出。2018年上海共淘汰老旧车1.74万辆,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899辆、新能源物流车7300余辆,同时,严格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二阶段管控要求,累计建成中高压岸电设施21台套。
2019年7月1日,上海又在国内率先实施轻型汽车国6b排放标准,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进一步扩大柴油货车限行范围。
在产业上,上海完成涉气产业结构调整1000项,全面完成整车制造、化工、印刷、家具、船舶等重点行业167家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深化治理工程。
推动长三角生态环境共建
2019年3月,澎湃新闻记者走访位于上海环境监测中心的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时,看到沪、苏、浙、皖、赣五省相关负责人对区域空气质量进行可视化会商,商讨联防联控举措。
上海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副主任王茜告诉记者,自上述区域中心建成以来,已开展50多次区域可视化预报会商,成功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保障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设在上海市环科院的“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能够分析长三角区域PM2.5和臭氧污染的特征及其来源,这使得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也得以建立。
近年来,长三角还提前实现了区域油品统一升级,在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苏州港、南通港等4个核心港口提前实施船舶驶入水域换用低硫油措施,共同研究推进区域港口货运和集装箱转运专项治理,在4个国家级高新区启动开展污水零排放科技专项。
水环境共同治理行动也在快速展开。
2018年,长三角开展了太湖蓝藻水华和沪苏浙省界地区水葫芦联合防控,印发实施《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机制—水质预警联动方案》,联合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应急演练。上海与苏浙两省协作摸清187条跨界河流情况,推动完成了90条段界河协同整治。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之下,2018年长三角区域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去年区域内41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又下降10.2%。区域333条国考断面中水质Ⅲ类及以上断面占比79.5%,较2015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占比仅为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