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气候炎热,不太适合秋海棠生长,因此20多年前的厦门,秋海棠属植物还是一片空白。而通过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园林科研科引种驯化研究室丁友芳博士领衔的课题组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引种国内外502种(品种)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研发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近日,该课题组完成的“福建省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引种研究”项目通过厦门市科技局委托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记者在400平方米的展览温室中看到,齐腰高的苗床上摆放的各种秋海棠属植物千姿百态,有的叶形奇特,有的叶纹绚丽,令人顾此失彼、应接不暇。这些秋海棠的除了花色五彩斑斓,涵盖白、粉、黄、橙、红等色系外,叶色更是多姿多彩,除了银白、粉、黄、红、绿、蓝绿、褐等色系外,有的品种的叶色接近黑色,非常珍稀。
该课题组组长丁友芳博士告诉记者,早在1998年,该园就开始收集引种秋海棠属植物。2015年,课题组从台湾中央研究院首次批量引进了102种(品种)秋海棠属植物,此后,又从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等单位大规模引种收集。截止目前,已引种国内外的‘午夜旋风秋海棠’、‘切丝纳特秋海棠’、‘皱叶秋海棠’等秋海棠属植物502种(品种),并就其引种栽培、繁殖、观赏特性、适应性及分子鉴定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秋海棠的温室栽培与引种驯化体系,通过杂交育种初步筛选出秋海棠优良个体3个,筛选出‘银星竹节秋海棠’、‘水鸭脚秋海棠’、‘吕宋秋海棠’等一批适合推广应用的秋海棠种类。
据丁友芳博士介绍,秋海棠是园林绿化中不可或缺的优良资源,单盆可欣赏,群组可成景,阳台、庭园、花坛都适用,甚至可悬挂或作垂直绿化。秋海棠除了作为观赏植物外,还有食用和药用价值,极高的应用价值也为其野生资源带来了严重破坏。加上近年来随着生境的破坏、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野生秋海棠数量急剧下降。为此,课题组通过对福建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调查,摸清福建省内秋海棠的种类组成与生境特性。他说:“植物园的任务就是调查、采集、鉴定、引种、驯化、保存和展示物种多样性及传播和普及植物科学知识。因此,我们通过广泛的开展秋海棠相关知识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秋海棠,增强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意识。”
目前课题组除展览温室外,还建成2个面积达1600平方米的秋海棠属植物种质资源圃,成为国内领先的秋海棠属植物种质资源库。编著的《野生秋海棠的引种栽培与鉴赏》一书采用简洁的文字描述并配以彩色图片,就中国秋海棠野生植物资源现状进行了整理归类,系统的介绍了秋海棠属资源现状、经典分类、各个野生种类的主要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栽培繁殖、观赏特性。该书荣获第31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丁友芳博士表示:“下一步将对中国特有的濒危种类以及具有园艺观赏价值的种类进行筛选,进行开发和保护。对珍稀的秋海棠科植物的迁地保育和有观赏和商业开发价值的中国特有秋海棠科植物的选育进行栽培生理和繁育技术方面的深入研究。”
秋海棠景观
五彩斑斓的秋海棠
丁友芳博士(男)和课题组科研人员的观察秋海棠 |